🚧【用科技蓋安全】解密智慧感測,為工地挑選最適合的 IoT 解決方案
── 深入剖析常見感測器類型、應用場景與選購要點,讓你的智慧工地更精準、更安全。
iDaka小編
6/1/2025


二、選購感測器的關鍵要素
不同感測器適用場景各異,除功能之外,還需考量以下幾項要素,才能在預算與效能間取得最佳平衡:
通訊協議與網路架構
Wi-Fi / Ethernet:適合網路環境穩定、需求高頻更新的區域,但耗電較高,需要事先佈建網路訊號。
LoRa / NB-IoT:低功耗、遠距離傳輸,最適合工地大範圍覆蓋與長時間運行,但可能會有訊號延遲。
Zigbee / BLE:適合室內或小範圍通訊,節點佈署靈活,但需網關集線匯流到雲端平台。
電力與續航能力
電池供電:適用於無法延伸電源的臨時工區,需選擇高容量可長時間待機且易於更換電池的設備。
太陽能板搭配:若工區日間光照充足,可以考慮太陽能充電機制,搭配內建蓄電池的感測器。
有線電源:電量不需擔心,但必須事先規劃好弱電管路布線與防水保護。
環境耐受與防護等級
防塵防水(IP 等級):工地多塵土、泥水,感測器至少要達到 IP65 或以上,才能抵抗雨水與灰塵侵入。
耐高溫/耐腐蝕/防鏽:若在戶外高溫、沿海地區或化學品多的環境,需選擇材質耐受範圍更高及不銹鋼或鍍鋅的工業級設備。
精度與穩定性
氣體感測器:CO、CO₂ 準確度 ±3% 以內,PM2.5 測量誤差小於 ±10%。
振動感測器:靈敏度需可偵測最低 5~10 Hz 的振動波動。
溫濕度感測器:溫度誤差 ±0.5°C 以內,濕度誤差 ±3% RH 以內。
維護與售後服務
廠商支持:挑選有完善維修保固與技術支援的品牌,可避免後續故障維修難題。
硬體升級選項:確認感測器是否可升級韌體、模組擴充(如增補模組)以延長使用生命週期。
整體服務:需選擇有自主研發能力並於領域持續精進的供應商,避免產品因科技進步造成購買商品無法適用時代演進的困擾。
在先前的系列文章中,我們已經介紹過為何智慧工地必須導入數位化與 IoT 技術。本篇將更進一步,帶你了解市面上常見的工地感測器、它們的應用場景,以及選購與部署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要素。透過正確的感測方案,才能真正做到即時預警、精細管理,並為工地安全與效能提升帶來「事半功倍」的效果。
一、工地常見感測器分類與應用
智慧工地最核心的關鍵之一,就是各式感測器收集現場環境與作業數據。以下介紹幾種最常見的感測器類型及其適用場景:
氣體與粉塵感測器
四用氣體感測器:適用於密閉空間(如地下室、隧道)的通風環境監護,確保氧氣濃度與 一氧化碳 (CO)、硫化氫 (H₂S) 及 爆炸性氣體 (EX) 的濃度安全,同時能夠確保施工現場機具廢氣排放,防止因廢氣累積導致工人窒息或中毒。
六用氣體感測器:一些密閉空間會有二氧化碳及有機氣體監測需求,如油漆粉刷及環氧樹指施工,此時就可採用 六用的氣體感測確保密閉空間的安全性。
PM2.5/PM10 粉塵感測器:用於揚塵管制場域,如混凝土切割、土方作業等,當粉塵濃度及空氣品質 (AQI) 數值達警戒值,可觸發噴霧機或暫停作業。
振動與傾斜感測器
振動 (Vibration) 感測模組:可貼附在大型機具(如吊車、打樁機)或結構體上,監測異常震動,提前預警設備故障或地基鬆動。
傾斜 (Tilt) 感測器:安裝於塔吊、臂架、危險邊坡等,當水平傾角超過設定範圍,即時通報作業人員停機檢查。
溫濕度與水位感測器
溫濕度 (Temperature & Humidity) 感測器:應用於混凝土澆置時,需監控溫度與濕度變化,避免混凝土裂縫或強度不足。
水位 (Water Level) 感測器:安裝於汛期易淹水地區或體積式雨水集水區,提前告警水位上升,避免工區淹水或影響地下作業。
人員定位與安全帽檢測
UWB / BLE / LoRa 人員定位模組:透過超寬頻 (UWB)、 藍芽 (BLE) 或 LoRa 技術,實時追蹤工地成員位置,避免人員進入危險區域。
安全帽穿戴 (Hard Hat Detection) 感測器:可辨識工班是否正確配戴安全帽,一旦發現未戴或穿戴不正長,即時警示。此部分也可透過移動式 AI 攝影機作為監護設備,避免工班因安全護具未穿戴或穿戴不正確導致憾事發生。
三、部署實例與最佳實踐
以下分享兩個實際案例,說明如何根據工地特性部署感測器,以及產生的效益與經驗教訓:
案例 A:都市高層住宅工地 ― 揚塵與噪音監測
背景:位於市中心,鄰近住宅區與商圈,施工期間必須嚴控揚塵與噪音,否則容易遭受民眾投訴與政府罰款。
部署方案:
在工地四角及鄰近道路各設置一套 PM2.5/PM10 顯示器與噪音分貝計,並透過 LoRa 網關傳輸數據。
數據雲端化後,設定警戒值:PM2.5 > 75 µg/m³ 或 噪音 > 65 dB,超標即刻推播通知工地主任與環保單位。
成效:施工期間揚塵與噪音超標次數下降 60%,鄰居民眾投訴量減少 80%,順利通過地方環保稽核。
教訓:初期 LoRa 訊號受高樓遮蔽影響,需在高層架設中繼網關,才能完整覆蓋整個工地。
案例 B:大型橋梁建設工地 ― 結構振動與傾斜預警
背景:橋梁樁基施工中,須確保打樁機與周邊結構穩定,避免地基鬆動或鄰近道路裂縫。
部署方案:
在樁基周邊以及打樁機底盤裝設振動感測模組,並在主樑支撐處放置傾斜感測器。
採用 NB-IoT 網路,傳輸頻率設定為每 30 秒回報一次。
設定閾值:打樁機振動波形若出現異常跳動,或結構傾角 > 2°,管理中心就自動派送維修人員檢測。
成效:提前發現一次樁機底盤異常顫動,及時停機檢修,避免整機損壞並縮短維修時間。
教訓:初期傾斜感測器放置不夠穩固,須加裝防震墊塊與框架固定,才能減少測量誤差。
四、結論:精準選擇,才能真正落實智慧工地
透過上述分類、選購要素與部署實例,我們可以看到:要讓智慧工地達到實際效果,並非「隨便裝一顆感測器就好」,而是必須依照工地需求挑選「對的設備」,再搭配穩定的通訊架構與完善的維護計畫,才能真正做到「即時預警、精準管理」。
若你剛接觸智慧感測領域,不妨先參考以下步驟:
需求調查:與工地主任、工程師釐清最迫切的痛點(揚塵、安全、振動、傾斜等)。
小範圍試點:先在工地核心區域或高風險區部署 2~3 套感測器,檢驗通訊穩定度與數據準確度。
調整優化:根據試點數據,調整感測器閾值、通訊頻率、網關位置,確保訊號與警報準確。
分階段推廣:確認無虞後,擴大部署到其他區域,並定期做數據回顧與優化維護。
如此一來,你的工地就能更及時地掌握現場動態,從而降低事故發生率,並提升作業效率與競標優勢。
若您想了解更多智慧工地實作案例、產品方案、或取得技術顧問諮詢: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