📌【持續努力】創新數位轉型,專訪 iDaka 執行長
── 從工程痛點到智慧工地,iDaka 如何引領營建業邁向 AI × IoT 新紀元?
iDaka小編
3/7/2025


在《我創業我獨角 EP684》節目中,邀請到璽樂科技 iDaka 執行長,暢談他們致力於「工程數位轉型」的創新理念與核心價值。iDaka 以「降低工安意外、減少職災損失、保護人員生命」為使命,運用人工智慧、物聯網、以及雲端服務,為傳統營建工地打造一套高度自動化、可即時預警的「智能助理」生態。本文將為您剖析此次訪談的重點,帶您一覽 iDaka 如何解決工程痛點,並攜手營造業共同踏上智慧工地的未來之路。
一、從初心出發:跨界背景與創業初衷
執行長本身擁有工程與資訊科技雙重背景。早期在大型營造專案中,他目睹了傳統工地現場的諸多挑戰:
人員進出存留難追蹤:工人進出地點未即時紀錄,經常出現「誰在何處」資訊空缺。
安全防護被動反應:直到事故發生後,才匆忙趕往現場蒐集監視器畫面,無法及時阻斷危害。
環境數據無法集中管理:氣體、粉塵、噪音等數據散落各自平台或紙本,無法進行整合分析。
這些問題都映射著營建業在「數位化、即時化」上的落後。於是,他決定將自己在資訊工程領域的專長,與工程現場痛點結合,創立 iDaka(璽樂科技),希望透過 AI+IoT 的力量,為工地打造一套「友善工區智能助理」,不僅即時預警,更能主動導航、減少意外發生。
二、核心架構:AI × IoT × 雲端,三大模組如何落地
1. 感測器 Data Collection:多維度、廣覆蓋
iDaka 透過自有或合作廠商研發的感測器,蒐集「人員、機具、物料、環境」四大面向的資料,包括:
環境感測器:如氣體(CO、CO₂)、粉塵(PM2.5/PM10)及熱危害...等環境偵測器,隨時監控空氣品質與工區揚塵...等工區環境的狀態;
振動/傾斜感測器:貼附於大型機具(吊車、打樁機)或結構支撐,偵測異常振動與傾角,提前預警機具故障或結構位移;
智慧定位模組:運用 LoRa 、BLE 及 UWB 技術,監測工人與機具所在位置,避免人機交叉作業、誤闖危險區;
智慧車用環景:透過車用的6只邊緣運算的CCTV,可偵測各種機具危險作業時是否有人、車靠近危險作業半徑範圍;
安全帽穿戴檢測:AI 判讀是否戴上安全帽、反光背心及安全帶,違規時立即發出提醒。
透過這些感測器的部署,能夠做到「全天候、全場域」覆蓋,產出大量關鍵數據(Data),為後續的 AI 分析與決策奠定基礎。
2. 智能助理 AI Analysis:即時預警、事件回溯
所有感測數據會透過低功耗通訊(LoRa、NB-IoT、BLE、Wi-Fi、5G 等)傳輸至「iDaka 雲端平台」。平台上,iDaka 自行研發的 AI 演算法可執行:
環境危害預測:當氣體濃度或 PM2.5 濃度超標時,系統自動推播給管理者與現場人員,並要求暫停作業或啟動斷電通風。
人員/機具動態分析:透過定位模組與動態地圖介面,管理者可隨時掌握誰在工區高危險區,若偵測人員誤入,立即發出現場警示。
設備異常預警:以振動感測數據為例,一旦出現異常頻率或振幅,AI 會判定可能的機具故障徵兆,提前安排保養或檢修。
工安事件回溯:若發生事故,系統會保留事發前後完整時間戳、影像與感測數據,協助事後分析原因並做法規檢核與保險理賠。
AI 分析模組讓「被動反應」化為「主動預警」,有效降低事故發生率,並強化事後追責與責任釐清。
3. 雲端後台 Cloud Dashboard:統一監控、整合管理
在 後台管理介面 及 AI BOX 上,iDaka 提供一套直覺化的儀表板(Dashboard),包含:
大樓地圖/工區視圖:可顯示多場域佈局,並以不同顏色標示人員、設備分布;
警報事件列表:以時間序列排列,目前警報優先級(如高:氣體超標、緊急停機;中:粉塵達門檻;低:人員未戴安全帽);
報表與數據分析:可自動生成日/週/月的工安 KPI 報表,滿足政府稽核、投標時附加價值之用。
移動裝置 App:現場主管或業主代表可用手機 App 即時查看警報、定位,並在聊天介面與 AI 智能助理互動。
透過雲端後台及戰情中心儀表板,企業有能力「同時管理多個工程案」,並降低人力巡檢成本,真正實現「數位化標案競爭力」。
三、iDaka 的核心價值與差異化
垂直整合、全方位 OEM/ODM 能力
iDaka 不僅自行開發「多種感測器硬體」與「雲端 AI 演算法」,更能彈性客製化,快速對應不同工地需求。
著重「易用性」:初期安裝只需「掛架即用」,不需大面積布線,降低建置門檻。
即時雲端監控、無網即可上傳
透過手機 App 也能作為基站,中繼多個感測節點,即便在「無網環境」中,現場人員只需持手機一支,即可將當前區域資訊上傳至雲端平台。
AI 智能助理,一鍵自動排除危害
除了發出警示外,平台會「主動建議」最適合的處置方式,例如:揚塵超標時,推薦「啟動噴霧機並暫停切割作業」;機具振動過大時,建議「冷卻停工、立即安排檢修」。
系統具備「事件回溯」功能,任何異常都留有時間戳與多維數據,無論是保險理賠或政府查核,一指呈報就能滿足需求。
創新商業模式:串接「線上商城 + 施工代理 + 售後服務」
iDaka 的下一步就是推出「iDaka 線上商城」,讓中小型營造業能像網購一般,一鍵選購感測器、AI 模組、安裝服務等。
同時,他們也提供「區域代理商」合作計畫,將施工、客服與維運需求本地化,打造更貼近場域的即時技術支援。
四、面向未來:iDaka 的願景與下一步
在訪談尾聲,黃暐皓執行長分享了 iDaka 的中長期願景:
深化 BIM × AI × IoT 整合
未來將串接 BIM(建築資訊模型)數據,讓「3D 工地模型」與「感測數據雲端平臺」同步運行,例如在 BIM 模型中直接顯示「揚塵熱區」或「結構傾角危險點」,更即時地輔助工程師進行品質管控與進度規劃。
跨域延伸:營建+零碳/綠能整合
藉由 AI 演算法精準監測「能源消耗×碳排放」,未來 iDaka 希望進一步為工地引入「綠能解決方案」,協助業主減碳驗證,滿足政府與市場日益嚴格的環保政策。
智慧工地生態鏈建構
整合「大數據分析」、「工地資產管理」、「供應鏈協同」,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「營建職安智慧化產業生態圈」,讓從人員、設備到材料,都能在一個平台中即時交換信息、互相調度。
